趣书吧

繁体版 简体版
趣书吧 > 【千里】因为不想进宫所以我选择了XX > 第7章 【七】陶江

第7章 【七】陶江

章节错误,点此举报(免注册),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,请耐心等待,并刷新页面。

【七】陶江

在京城新晋定安公的书房里,仆人们一早被父亲远远散开。

我坐在兄长观晨对面,获封为国公不久的父亲坐在我和观晨上首。

我手里拿着本书,有一搭没一搭地看,注意力多半在父亲与哥哥的谈话上。

以前是我喜欢黏着父亲,父亲被我闹得没法子,他与观晨谈话时便准我呆在旁边。

后来我做了令颜伴读,她总有各式各样的内部消息透露给我,父亲会时常问起令颜同我说过什么朝中要紧事,我也自然而然成为家中书房议事一员。

今天的书房议事话题是苏家十二郎,对于这位陛下身前的少年新贵,京城各处宅子里总有不同的看法。

父亲说,近来苏恒常随陛下身边,陛下喜爱询问他往日在苏总督身边的所见所闻,想来是陶江两省人事近期有所变动。

苏运龄总督的事情我近来常会听到,这位陶党领袖可是位当朝风云人物。

话说,这位苏总督的总督官位来得很有意思。依照常理来说,陛下不该任命他作为家族所在地总督。

苏运龄成为负责管辖两省的封疆大吏,长久以往只能是助长苏氏一族成为地方割据势力,这不符合陛下素来忌讳党争的做事风格。

言及至此,父亲沉吟片刻说,是朝廷受到两省重要经济地位钳制,不得不对两省世族做出一些让步,这才有了如今陶江地方人事局面。

陶然与江姚两省士族高门众多,诸世家历史可追溯至前朝开国时期。

世族们在当地实行自治管辖已久,两省百姓生计维持与本地豪族联系紧密,地方势力可谓盘根错节。

陶江两省世族能够让朝廷做出让步的底气,首先来自于当地大量的粮食产出。

两省地理位置得天独厚,年景多见风调雨顺。百余年来,当地世族又投入大量银钱和技术人员改良粮食种植方法,并将这些方法无偿地传授给百姓。

这让两省成为富庶的鱼米之乡,也让当地世族深受百姓爱戴。

自我朝开国以来,戎人频频侵扰西北边陲,边关战事不断。

西北边关条件苦寒,种出来的粮食都不够当地百姓吃的,更别说养活军队了,所以边军粮食补给主要依靠外省长途运送。

西北关外倒是有一处地方叫做鹿邑的,水草丰茂适合粮食种植。可惜这块地方早在前朝八王之乱时候,让戎人给趁机夺走了,直到我朝也不曾收回此地。

西北前线战事吃紧时候,京城作为一朝国都,却没有多余的粮食可以调配边关。

当朝开国陛下选择如今的京城作为国都,并非因为这片土地如何富庶,只是此处拥有辖制疆域内各省的军事战略地位。

是以京畿地区土地贫瘠、粮食产量不足,京城粮食平日需从临近的望津或是易阳等地调运过来。望津和易阳的粮食又要先行供给京中粮仓,不得轻易调动外地。

我朝疆域内其余各省粮食产量有限,加之近年来各地水灾旱灾时有发生、粮食连年欠收,其余地区产粮数量仅是足够供给当地,几乎少有剩余粮食拨给边关。

相比之下,独有陶江两省能够拨出足额粮食上交朝廷,用作边关军粮。

所以西北边军一旦开口同朝廷要粮食,兵部通常要问两省世族协调粮草。

至于说,从陶江向西北运粮路途遥远、开销巨大的问题,比起为国出生入死的边军会饿着肚子上战场来说,这些银钱耗费已经算不得什么事情了。

所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,看在粮食的份上,朝廷面对陶江两省选择采取怀柔政策。

陶江两省除去大量粮食产出以外,历朝历代亦是在两省设立官办织造司,专门出产质量精良的丝绸布匹用以供给宫中及贵族使用。

两省养蚕缫丝的历史由来已久,早在史书里所说的上古时期,当地工匠已经掌握高超的丝织技艺。

自两省世族势力兴起以后,当地善于养蚕缫丝的工匠逐渐掌握在世家手中。

于是在两省世族实际掌控当地经济命脉的状况下,京城派驻两省的地方官往往是形同摆设,他们难以插手世族相关事务,经常是无事可做。

也曾有京城下任两省的地方官员试图改变现状,想要在当地有所作为,却是方法不当,反而招致百姓和世族的共同反感。

结果是那名地方官员很快失去雄心壮志,任期不到就自请回京述职。

长期以来,朝廷面对两省世族实际掌控陶江一事很是头疼。

陛下当时也没有什么太好的总督人选,思来想去只得任命有辅佐之功的苏运龄为陶江总督。

这一来是让出身陶然苏家的苏运龄稳定两省局面,防止两省借着掌握粮食和织造司闹事;二来陛下是明升暗贬,以超品大员的总督官职为借口,将苏运龄及其陶党成员悉数调离朝堂核心位置。

地方总督不是常设官职,唯独这陶江两省情况特殊。如果朝廷不设置陶江总督职务,圣人只怕两省失去管束,会愈发无法无天。

转眼间,苏运龄已经在两省总督的位子上坐了几十年,可他并没有辞官的意思。

陛下曾经想要诏令苏运龄回京养老,试图以柔化手段提醒苏运龄让出官位,偏那苏运龄倚老卖老,推说年事已高、无法动身回京述职,赖在陶江总督位子上不肯下来。

若说陛下强硬下旨,派任新的陶江总督,又怕新任总督无力震慑两省世族。就像是过去那位试图有所作为的地方官一样,行事不当招致当地人反对。

苏运龄嘴上说自己年迈无法行动,实则他年过六十依旧精神烁立,平日照常处理两省地方政务。

陛下短期之内拿苏运龄也没有法子,苏运龄拥戴自己有功,贸然撤职只怕寒了功臣之心,引得朝中言官上书谏言。

陶江总督职位又是个烫手山芋,当地情况错综复杂,世族们沆瀣一气,彼此联姻通婚,维系家族之间关系。

传闻说,陛下早就对苏运龄和两省世家心生不满,朝廷对两省实行怀柔手段到底是助长世族嚣张气焰。

不过陛下若想对两省世族动用武力镇压,派遣军队强令世族交出粮食种植技术和织造工匠,总要计算高昂的军费成本。

打仗是烧钱的事情,单是西北战事的军费开销已经让户部向陛下叫苦不迭了。

父亲在西北边关领兵打仗多年,对于个中曲折了解非常,朝廷是无力再兴战事的。

西北战事旷日持久,朝廷宁可咬牙往这无底洞一样的战事里填银子,也绝不可能放弃西北要塞。

一旦西北防线失守,望津和易阳这两个京城粮仓将会暴露在戎人的铁骑之下,到时失去粮食保障的京城会危在旦夕。

戎人是逐水草而居的游牧部落,待到冬日草场落雪导致粮食紧缺,他们便会小股进犯边关要塞,烧杀劫掠边关百姓。

戎人不论男女、全民皆兵,尤其擅长骑射和单兵作战。见到边军回击,戎人会利用当地多山谷的地形优势迅速隐蔽起来,这种捉迷藏一样的战术让边军无可奈何。

还是父亲曾经多次带兵冒险深入戎人领土腹地,将戎人打回到青谷山以北地区,西北的百姓这才能过上几年安生日子。

至于陶江两省世族,他们行事如此嚣张跋扈,自然知道陛下迟早要派人来整治他们,所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、率土之滨莫非王臣。

只是先人们高调惯了,后人们便不好再低调回去,两省世族便大多选择梗着脖子与朝廷僵持下去。

唯独少数有先见之明的两省贵族知道,与朝廷对抗不是长久之计。

比如江姚周家,这一家在两省贵族中本就势力微末,族长近来有意示好京城,还特地送自家适龄女儿来京,意图与皇族子弟联姻。

周家在两省世族中影响力有限,一个周家小姐前来京城联姻,并不能代表两省其余世家对朝廷的友好态度。

因此在父亲看来,如今来到京城的苏十二郎才是缓和两省世族与朝廷矛盾的突破口。

鉴于苏恒的母亲荣安长公主出嫁前与陛下姐弟关系尚算亲密,兼之苏家于两省世族当中拥有极大话事权。

综合各方关系来看,作为苏家年轻一代翘楚的苏恒是个居中调停的最佳人选。

说到这里,父亲问我说,最近可曾听昌裕郡主说起过荣安长公主。

我摇头否认,没有听令颜提起过荣安长公主什么,近来倒是听到令颜讲那个苏恒的不少事情。

观晨点点头说,那就是了,陛下同苏恒这对舅甥如今行从甚密,皆是各有用心的。陛下为的是朝廷掌控两省事务,苏恒为的是保全两省世家利益。

苏恒的母亲荣安长公主是先帝皇后所出,先帝皇后体弱多病,荣安这个女儿由先帝亲自带在身边教养长大。

先帝原配皇后缠绵病榻数十年,最后病逝在她熬成太后之前。

父亲方才问我,令颜是否提到过荣安长公主。他实际是在问我,荣安长公主与本朝另一位太后——冯太后关系如何。

我的回答是没有,观晨会意父亲猜测,指出苏恒确然是朝廷与陶江世族关系的调和人。

目前看来,荣安与冯太后大抵是关系一般,更甚是并无交情可言。

不若冯太后会与常伴身侧的外孙女令颜谈及荣安,哪怕是只言片语。如此,令颜便会在闲谈时透些荣安相关的口风给我。

而非像如今这般,令颜只一味地说她表哥苏恒如何,不曾谈及她姨母荣安。

观晨沉思片刻做出结论,这个苏恒此番来京,根本是为觐见陛下,替他祖父和母亲来探陛下对两省世族的态度。偏偏苏恒此人明面上摆出来的理由是给冯太后拜年,实则众人皆知,他先行去拜谒了陛下。

说来也正常,想她荣安长公主是先帝唯一嫡女,自是身份尊贵无双。

若不是为了调和两省世族与宫中关系,即使如今荣安长公主于先帝时所获地位权势所剩无几,她又哪里来的理由,让亲生儿子千里迢迢去往京城,谒见早年无甚交往的庶母?

冯太后自陛下继位起从不干政,又非陛下生母,能有如今尊荣地位,全看陛下敬重。

如此一来,苏恒的来由就能说得通了。他的到来,是荣安长公主对陛下的示好与试探,也是苏运龄及两省世族对陛下的示好和试探。

若不是两省世族试探陛下,荣安长公主或者苏运龄,他们其中一人断可亲自来到京城。届时必定会引起满城风雨,断无眼下这般缓和余地。

我听令颜说,苏恒打着来给太后拜年的名头,真就是礼数周全备下厚礼。

永寿宫的宗亲宴席时,苏恒耐心与在场众人敬酒周旋,并非坐上片刻装装样子,虽说冯太后不过是他此番入京借口。

听我说完,父亲沉吟一下评价说:“这位苏总督长孙不过少年之龄,倒是个心思缜密的。”

观晨说:“这位苏家的十二公子是代表家族入朝为官,心思缜密些总是好的。”

我托着下巴听他们讲话,这个苏恒我又不曾见过,自是不会如何关心,只拿他的事图个新鲜去听就是。

『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』
123456