趣书吧

繁体版 简体版
趣书吧 > 女帝群英传 > 第34章 034 建言献策

第34章 034 建言献策

章节错误,点此举报(免注册),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,请耐心等待,并刷新页面。

隔日,朝堂之上。

天后率先发声:“陛下,臣妾近来深入思考良久,总结出当今社会存在的问题,以及解决它们的十二条办法。”[1]

“哦?”天皇很是稀奇。天后此前在朝堂一直是听政,极少发表观点,总在下朝之后才帮忙处理朝臣事务。正好这□□堂无大事,他便扭头道,“那就说说看吧。”

天后得到许可,随即详尽叙述。

她先说明问题所在,以及问题的严重性。

“自从陛下继位以来,汉族人口一直在下降。我朝的总人口,除了成功开疆拓土、吸纳外族时,是增长的。其余时间也是一直在下降的。尤其是之前超长旱灾加丢失疆土那段时间。人口下降速度之快,创下大唐之最。从旱灾结束,到现如今这一年内,出生率也是一点儿都没涨。”

她强调:“这是一件很严重的事情,需要严肃对待!”

接着她细腻解释:“百姓是国家的根基,是生产者。全体国民的衣食住行都仰仗生产者。生产者数量不足,国家就会灭亡。纵观古今中外,每次亡国都是由于当时的生产者比例过低,供养不了消耗者,社会结构崩塌所致。”

“而我朝如今的比例就很危险。生产者继续减少下去,很快就会步隋朝后尘。所以解决人口问题,刻不容缓!”

继而天后展开分析:“人口减少,是死亡多,出生少导致。臣妾的宫令在民间生活过一段时间,了解民情。我们总结后,找出以下缘由。当然,为了节省时间,此次只剖析主要原因。次要原因过多,不展开讲述。”

“先说出生率的问题。出生少主要由这几个原因造成:”

“一是穷。而穷的原因又是收成不好、赋税过高。基于这两点,臣妾建议之后要『劝农桑,薄赋徭』。”

“二是没有时间,没有精力。这是因为徭役、兵役过多。百姓困于建造土木工程。所以臣妾建议今后『省功费力役』。”

“而长安作为都城,更应该做好表率。它之前旱灾最严重,每年工程又最多。臣妾建议直接免除它和附近地区的徭役,『给复三辅地』。”

“三是女人数量过少。”

“女性人口不足是因为女性地位过低。百姓认为女儿赔钱。赔本的事谁也不想做。没多少本钱的百姓更是怕极了赔本。他们不想要、不想养、苛待、变卖女儿,继而导致女子大量夭折。要解决这个问题,必须提高女性地位。”

说到这儿,她停顿了一刹那。昨日她和裴禹两人在这个问题上讨论了很多。她们当然也知道随母姓、平等分田、平等继承家产、平等就业才能解决根本问题。

但是她们也很清楚,天皇、朝臣肯定都不同意。她们一旦提出这些,就会被强烈反对,甚至会牵连其它建议也被反对。

二人最终只能选择男人勉强能接受的意见。可惜他们能接受的女性相关意见太少了。她们只选出一条,而且不痛不痒、聊胜于无。不过有总比没有强。

“尤其是母亲的地位。”她补充道。

“母亲对子女的关爱和付出是最多的。每个人没有母亲就无法降临人世,无法吮吸乳汁,无法得到抚养。”

“母亲总会把好的给孩子。她们自己睡在阴湿的地方,却把干燥之处留给子女。自己吃糠咽菜,却给子女喝着甘甜的乳汁。自己昼夜颠倒,却让子女日日安眠。每个母亲生育、抚养子女都是身心交瘁的,她们对子女的恩情大到了极点。”[2]

“连禽兽都知道母亲最亲。可惜人类却不是。人类母亲得到子女的礼遇是远低于父亲的。”她昨日谈及这些问题时,已经心酸难受过,今日情绪便比较稳定。接着说下去,“现在的服丧制度有一条是『父在,为母服齐衰一年。母在,为父服齐衰三年』。非常的不合理。”[2]

“子女要被母亲抱在怀里三年才能独自站稳走稳。但父在,他们却只为母亲服丧一年。这样规定,虽然满足了尊敬父亲的要求,但是却大大亏欠和伤害了母亲。”

“子女为亡父服斩衰裳,为亡母服齐衰裳。这条规定已经足够体现诸位所要求的男尊女卑。为什么还要在时长上做区分呢?臣妾建议,以后就改为『父在,为母服齐衰三年』。”

到这儿,这条终于解构完,天后重新转回出生率话题,继续论述:“四是没有希望。贫富差距过大。在大旱战乱时期,百姓食不果腹、饿死众多。但是他们还得义务寻找、运输原材料,供给朝廷的奢侈品制造。”

“在温饱时期,他们不会深入思考。但是饥荒时期,他们很快就发现,辛勤劳动没有收获,悠闲自在反而应有尽有。劳动成果的分配问题造成的死亡,甚至比缺粮造成的死亡更多。民间对此怨言颇深。”

“臣妾建议今后减少奢侈品的制造。倡导勤俭节约,反对靡丽浪费。『南、北中尚禁浮巧』。”

“我朝百姓的生育意愿其实是很强烈的。只要把这些极大的阻碍解决掉。生育率很快就会上来。”

至此,第一个大问题陈述完毕。天后开始剖解下一个。

“再说死亡率的问题。死亡多主要是由于百姓频繁遭遇灾害、病痛、徭役、兵役。其中战争带来的伤亡最大。基于这一点,臣妾建议以后停止对外征战,转攻为守,减少兵役,『息兵,以道德化天下』。”

中书侍郎郝处俊一直对女子参政鄙夷至极,尤其厌恶天后,已经多次想打断,无奈天后速度太快,他总是错过时机。

但听完这条意见时,他紧随其后想出可反对的点,便立马出面反驳:“天后陛下,请问减少兵役的话,边境失守怎么办?如今兵役那么多,都守不住边境。再减兵役,更得被打得落花流水。百姓凄苦伤亡都不一定能亡国。但边境守不住,国家是真的会亡。它甚至亡得更快,几个月就可以玩儿完。”

“郝大人听岔了。只是减少兵役不是停止兵役。”天后指出,“依赖人口的思想是一种低端又落后的思想。士兵完全可以由多转向精。防御力并不会降低。”

“陛下并不了解军事,未免太异想天开。”郝处俊暗讽。

“这方面朕已经深入研究过了。这也是朕接下来要论说的问题。如今戍边兵卒虽然多,他们的表现却不佳。其中最大的原因就是勋官审核制度的加入。”

“朝廷一开始曾经许诺:立下军功的兵卒,加任勋官,并在多方面给予优待。可多分田地、可转入禁军担任守卫,还有机会升任武官步入仕途。”

“但是后来又增加一项审核,严加卡控。立功的兵卒,在前线已经会被审核一回,才能获取委任状。结果回乡后,委任状还要再审一遍,使它成为一纸空文。前线士兵连勋官一职都得不到,更遑论其它福利。”

“不仅如此,他们回到家乡后,还会因为维权被拘捕□□,或者因为交不上朝廷征收的粮食、布帛。而被夺回赏赐,免除勋官官位。”[3]

“但是他们是因为服兵役耽误了农时,才导致收成不佳交不上粮的。这样时间一久,百姓自然就发现,服兵役不仅没有半点优待,还得倒贴钱、倒贴时间、倒贴粮食。”

“朝廷这样的政策非常地消磨士兵的战斗积极性,降低士气。”[3]

“所以臣妾建议取消勋官审核制度。立下军功的兵卒,朝廷全部予以承认。以最快的速度落实他们在分田、就职、升迁等方面的优待。『上元前勋官已给告身者,无追核。』”

郝处俊解释:“勋官二次审核,是因为人数过多,优待不过来才加的。”

天后泰然自若指出:“许诺就要兑现,做不到就不要许诺。失去公信力的王朝是走不远的。”

郝处俊不怀好意地问:“国库都没多少钱。天后陛下又是让少征税,又是给高福利。哪来的钱去落实呢?”

天后平心静气解释:“勋官多是因为对外战争多。息兵之后,勋官的涨速自然就降下来了。”

“国库支出最主要的部分就是军费和工程费。减少徭役、兵役之后,开销自然就变少。而且百姓专注农桑后,收成也会变好,税收也会增加。国库会比现在充盈。没有落实的福利便都可以补上。”

郝处俊很想说天后想法完全错误。但是他辩论能力不及,找不出证据证明,也说不出那么理论来支持观点。一通吹胡子瞪眼后,还是无奈闭嘴。

天后便继续说下去:“权力越大,责任越大。我朝拥有这么多的问题。主要就是因为官员不称职。而官员不称职则是因为用人机制有问题。”

“用人机制可以从纳谏、激励、科举三方面进行改良。”

“首先是纳谏。这天下不缺英才,也不缺慧眼。只是奸佞结党营私,抱团陷害贤良。贤良为求自保,只能闭口不言。但是贤良如果有天皇做后盾,他们就不会再害怕。这个问题的关键,就在陛下。所以臣妾给陛下您两条建议,此后应当『广言路』、『杜谗口』。”

“其次是激励。此前对于贤臣的亏欠,也该有所弥补。臣妾认为任职多年,没有贬谪也没有升迁的官员,差不多就是背景不够强大的贤良。我们应该给他们升官。具体可以这样做:『百官任事久,材高位下者,得进阶申滞。』”

“两京人口众多,公务繁忙,京官也该有所补偿。臣妾建议『京官八品以上,增薪』。这样也可以提高他们的积极性。”

言语至此,建议已接近尾声,天后开始安抚掌握最高权的天皇。

“最后是科举。国家圣绪,都出自于太上玄元皇帝。玄元皇帝又是皇族祖先。于公于私,科举考试中没有玄元皇帝的著作内容,都属实不该。臣妾建议『王公以下,皆习《老子》』。以后每年的科举,都加入《道德经》的策问考核。”[4]

末尾,她提高声音,看向歪倒的天皇问:“陛下,以上就是臣妾的全部建议。您意下如何?”

天后阐述这番观点,足足阐释够两柱香的时间。天皇又患有头风,时常处于迷糊状态,已然听到昏昏欲睡。

他隐约中听到要求考《道德经》那条,那条是非常认同的。开头关于王朝面临灭亡风险,也感受到不少。天后这样捆绑销售。他只能全部认下。反正政令随时可变,不喜欢的以后再改掉就是。

于是坐直身体批准:“天后说得太好了,这些意见都准了。”

不过他并未严格落实。只下个诏书让百姓开心开心,重新燃起希望。再稍稍敷衍一做那些提案,保证王朝能延续。至此目的便已达成,不再继续执行。至于百姓,他认为只要活着就足够,生活安逸会让他们变得懒散,还是保持在刚好不会死的阶段最好,那样才能勤奋一辈子。

新年庆典在天后的安排下,圆满举办。可惜不日,便迎来一则重磅消息。

正月初九,天现灾相。

翌日,司天台太史局令向天皇天后上报:“陛下,司天台昨夜观测到荧惑犯房星。荧惑犯房,乃亡君之夷,将相灾殃之兆。朝廷恐将有祸事发生。”[5]

天后眼神一亮,欣喜不已,嘴角不自觉上扬,和裴禹交换一个兴奋的眼神。好在有珠帘相隔,外面的人都看不清。

但这话却说得天皇惊慌不已,难道他真的阳寿已尽,快要驾崩。于是急切发问:“那从过往历史看,是亡君的可能性大,还是将相遇灾的可能性大呢?”

“亡君的可能性大。”太史局令诚实回答。

“能预测到确切的日期吗?”天皇追问。

太史局令很怕天皇迁怒他,拱手恭敬回答:“回陛下,如今这世上,还没有这项技术。”

“月份呢?”

“月份也无法预知,只知年份是今年。”

天皇愁眉苦脸,想把灾祸转移出去。扫视一圈后,他选中刘仁轨。

刘仁轨既是宰相,又是名将,还是皇室血脉,乃汉章帝刘炟之后。这个身份该是够份量的。而且他已经七十多岁,本来也快入土,早走一会儿也是可以的。

之前天后提议息兵,他被中途调回来,看来还得折腾一次,再调回去。

作者有话要说:感谢读者“梦若浮生”、“璮玥”的灌溉。祝各位读者福禄寿喜财五全。

[1]

相关史料:

《新唐书》卷七十六 列传第一

上元元年,进号天后,建言十二事:一、劝农桑,薄赋徭;二、给复三辅地;三、息兵,以道德化天下;四、南北中尚禁浮巧;五、省功费力役;六、广言路;七、杜谗口;八、王公以降皆习《老子》;九、父在为母服齐衰三年;十、上元前勋官已给告身者无追核;十一、京官八品以上益禀入;十二、百官任事久,材高位下者得进阶申滞。帝皆下诏略施行之。

[2]

《请父在为母终三年服表》武曌

夫礼缘人情而立制,因时事而为范。变古者未必是,循旧者不足多也。至如父在为母服止一期,虽心丧三年,服由尊降。窃谓子之於母,慈爱特深。非母不生,非母不育,推燥居湿,咽苦吐甘,生养劳瘁,恩斯极矣。所以禽兽之情,犹知其母,三年在怀,理宜崇报。若父在为母服止一期,尊父之敬虽周,服母之慈有阙。且齐衰之制,足为差减,更令周以一期,恐伤人子之志。今请父在为母,终三年之服。

[3]

资治通鉴》唐纪十七

麟德元年664…十月,庚辰,检校熊津都督刘仁轨上言:「臣伏覩所存戍兵,疲羸者多,勇健者少,衣服贫敝,唯思西归,无心展鹈。臣问以『往在海西,见百姓人人应募,争欲从军,或请自办衣粮,谓之「义征」,何为今日士卒如此﹖』咸言:『今日官府与曩时不同,人心亦殊。曩时东西征役,身没王事,并蒙敕使吊祭,追赠官爵,或以死者官爵回授子弟,凡渡辽海者,皆赐勋一转。自显庆五年以来,征人屡经渡海,官不纪录,其死者亦无人谁何。州县每发百姓为兵,其壮而富者,行钱参逐,皆亡匿得免;贫者身虽老弱,被发即行。顷者破百济及平壤苦战,当时将帅号令,许以勋赏,无所不至;及达西岸,惟闻枷锁推禁,夺赐破勋,州县追呼,无以自存,公私困弊,不可悉言。以是昨发海西之日已有逃亡之自残者,非独至海外而然也。又,本因征役勋级以为荣宠;而比年出征,皆使勋官挽引,劳苦与白丁无殊,百姓不愿从军,率皆由此。』臣又问:『曩日士卒留镇五年,尚得支济,今尔等始经一年,何为如此单露﹖』咸言:『初发家日,惟令备一年资装;今已二年,未有还期。』臣检校军士所留衣,今冬仅可充事,来秋以往,全无准拟。陛下留其海外,欲殄灭高丽、百济,高丽旧相党援,倭人虽远,亦共为影响,若无镇兵,还成一国。今既资戍守,又置屯田,所藉士卒同心同德,而众有此议,何城功!自非有所更张,厚加慰劳,明赏重罚以起士心,若止如今日以前处置,恐师众疲老,立效无日。逆耳之事,或无人为陛下尽言,故臣披露肝胆,昧死秦陈。」

[4]

《资治通鉴》唐纪十八

上元元年674…十一月…壬寅,天后上表,以为:「国家圣绪,出自玄元皇帝,请令王公以下皆习老子,每岁明经,准孝经、论语策试。」

[5]

《旧唐书》卷五 本纪第五

上元…二年675春正月甲寅,荧惑犯房。

『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』
123456