趣书吧

繁体版 简体版
趣书吧 > 我靠随身图书馆改造大明 > 第21章 第 21 章

第21章 第 21 章

章节错误,点此举报(免注册),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,请耐心等待,并刷新页面。

楚易先按下澎湃的心思,瞻仰名人可以稍后再议,现下还是找找有没有客户可以被他拉。

放下手中的书,他不着痕迹地观察船上的文人。

这条船上包括他,总共就四个人,其中两人应该是一起的,看着像是主仆。

前方翻书那人看着有四五十岁,一身黑色看不出面料的长衫,面容周正,虽上了年纪,却也能看出年轻时定是个美男子。

他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那双眼睛,目光坚定深邃,被他注视的人不是心慌地想移开眼,就是被他所吸引,控制不住将目光放在他身上。

楚易无意中和他对视了一眼,然后就移开目光,那人虽然穿着朴素,但以他的眼力来看,身份定是不低,不是什么高官,就是哪个贵戚。

每一批上船的人只有一刻钟的时间选购书籍,过了时辰就只能下船,想要再上则需重新排队。

楚易装模作样的看了15分钟,就随着旁边的人下了船,他手上空空,也没随手选一本书买下,毕竟他债还没还完,哪里有闲钱在这里买自己书肆里有的书。

刚刚见过的主仆二人则手中拿着好几本书,一看就是大丰收。

见到楚易两手空空,前方那人笑着问道:“这位公子是没遇到合心意的吗?”

意外于对方的搭话,楚易低头看了看他手中的书,笑了笑说:“是啊,都是我已经有的书,自然不需要再买了。”

“哦?公子家中藏书甚丰啊,不知老夫是否听过?”

楚易答道:“只是三山街一书肆,阁下若是有意,无论古今书籍,都可在此找到。”

他年岁不大,外表看着又俊秀,说出这种话,只让人以为是年轻气盛,说大话,那人笑了笑,也没多说什么,只说有机会的话一定去拜访。

楚易一听就是客套话,他只说是一个书肆,对方却连名字都没问,这到哪里去拜访?

但他也知道光口头上说说,没几个人会相信。

想起对方手中的书,他拦下想离开的两人。

没管身后仆人警惕的眼神,他直接开口道:“在下见这位老爷面善,因此才行这失礼之举,您若要买这所谓的宋刻本《武经七书》,恐怕要先听在下一番话,再作考虑。”

两人交谈中,那书客已经挨个收完钱,走到他们面前。

听到这话,他脸色不善,觉得楚易是来砸场子的。

虽然他确实是这么干的,但楚易也不想太惹人嫌,说完这话后就盯着那中年人看,若对方不信,他自然扭头就走。

那位老爷先是询问这《武经七书》的价格,得知因是宋刻善本,一本就得五十两银子,而一套书共七本,也就是三百五十两白银。

听到这价,楚易在一边摇头,惹得那书客忍不住想冲他发火,自己不买书就罢了,还在大客户买的时候借故找茬,若不是身边人太多,他都想动手了。

看得出来这个价格对于那位老爷来说不算什么,但他还是扭头问楚易:“这位小公子,你刚刚的意思,是这套书不是宋刻本?”

“自然。”

楚易答道。

他先是跟这位老爷打个招呼,然后拿起最上面那本《孙子兵法》,解释道:

“《武经七书》起于北宋,由孙子、吴子兵法,六韬三略,司马法、尉缭子和李卫公问对这七部兵书构成。

而北宋刻本现已失传,南宋刻本如今应是收录于毛氏汲古阁中,毛氏书闻名天下,但买家能购买到的全是其翻刻的书籍,至于原本,汲古阁是万万不可能卖出的。”

这番话说得很明白了,既然南宋本在汲古阁收藏,那对方手中这所谓的宋刻本就是个谎言,若只是按寻常书籍卖出便罢,谁叫对方偏偏自称宋刻本卖高价。

此时被楚易戳穿,众人当场哗然。

这等消息若不是藏书大家,恐怕连皮毛都不会知晓。

尤其明朝开国时朱元璋提倡军官子孙都讲读武书,命人重编一套《武经七书直解》,解决了原本七书无注理解困难的弊病。

因此后世无论军官还是武学中,都看的是《武经七书直解》,即使想找原文,能买到的也是明朝新刻的版本,也很少有人追究最早的宋刻本在何处。

楚易一口就将关键叫破,他不是根据其纸张做旧工艺发现不对劲,而是寻根溯源,从源头上断定了这套书的真假。

这湖州书客做买卖靠的就是诚信二字,如今被当众戳穿卖假书,影响可不小。

对面那书客听到楚易一番话,脸色黑红黑红的,他连忙夺过孙子兵法,可以他的眼力也看不出这作假手段,说他是在湖州听到从某个藏书阁流出了这套书,还是他费了诸多力气才收到手的,这怎么会是假的呢?

听到这番话,楚易面露同情,反问对方这消息是从哪里得知。

那书客说是突然有一日,在他家门前有商贩来卖油,和家中女眷说起此事,之后他出门打听,也有人提到这个消息。

也是在讲述过程中,书客渐渐意识到太巧了,整件事感觉就是有人设了个套,净等他往里钻。

楚易说:“不知你可曾听闻有一些人,会合伙设骗局,先将书籍做旧,然后散布流言,说此书是被某个故家大族收藏过,如今落寞,便将藏书向外售卖,以吸引书商和藏书家上钩。”

身为走南创北的湖州书客,对方怎么没听过,可是他从没想到此事会发生在自己身上。

众人也都明白此事不是他故意为之,尤其是这套书装帧做工都以假乱真,他会被骗也实属正常。

周围人渐渐散了,还有些人觉得楚易见多识广,想让他帮忙看看书。

楚易自然来者不拒,那些书客也不好阻止,否则像是心虚似的。

帮着看书鉴书持续了挺长时间,楚易也成功拉到好几个客户,记清书肆位置后,说过几日就前去淘书。

随着新的一波儿人来到,楚易身边终于没人了,这时他才发现那对主仆竟还在旁边站着。

那仆人看似是想让主人离开,省得身体劳累,但貌似并没让老爷改变主意。

见到楚易闲下来,两人上前搭话。

“小公子博学多闻,老夫甚是佩服,观公子年纪想必还在读书,不知是在何处就学?”

得知楚易还没选书院读书,又因守孝错过本科乡试,那位老爷有些感叹。

“刚刚多谢公子替老夫鉴书,老夫多年未读过兵书,此次也是为了家中逆子,才想买这武经七书,哪知差点买到伪书。”

得知这位老爷的独子叛逆,不想学文考科举,竟想着去只收武官之子的武学上课,还想去考武举。

武举不同于科举,并不为朝廷所重视,也没有固定的开考时间。

武举开科时断时续,不像文举一样连续不断的发展,基本都是在国家遇到外敌有需要时,才会得到朝廷的重视。

可自两年前朝廷派总兵刘显率14万大军灭僰国后,边境一直平安无事,这也需要感谢前首辅高拱,是他五年前开启了与鞑靼的封贡互市,让困扰明朝二百多年的游牧民族安心过活,不再随便骚扰大明。

还有台州倭寇泛滥,但有戚将军镇守,也算是安然无忧。

如今这和平的局面,也将会持续到七年后,万历十一年,缅甸入侵,两方实力差距巨大,可说是以卵击石,最终被大明打回了家。

由此可见,现在的武官是真不吃香,不像文人还可以耍耍嘴皮子,没有战争的时候,他们只能在练武场搬搬石头,互相切切磋,在文官嘴里就是吃白饭的。

如今那些武官的后代都纷纷走向科举,便是知道,若继续武学一途,他们就只能等着代代降爵,最终沦为低等小官。

眼前这人看气质就像个文官,他的独子却想要走武官一道,不怪他如此忧心忡忡。

可即使这样,他也为了儿子寻找兵书,可见他爱子之心深厚。

这位老爷的儿子能如此任性而为,自然也是因为有底气,家中有人可为他撑腰,想如何做都随着心意,若是普通百姓人家,只是为了让家人过上好日子都要耗尽心力,哪会去想适不适合自己,自己喜不喜欢,只要能将家人带离泥淖,怎么都好。

楚易既羡慕又感叹,不禁又想起李贽来。

李贽小时和对方儿子一样,极为叛逆厌学,不理解儒学之道。

可贫民之家想逃离困境,只有科举一途可走。

于是他为了家人苦背八股,考过乡试后,即使厌恶官场虚伪,也努力压抑自己,将自己打造成厌恶的模样。

即使如此,多年的仕途坎坷也让他家破人亡。这两者对比,怎能让人不唏嘘不已。

自古以来,圣贤多逢坎坷,英雄必受磨难,也许只有经历了世事变迁,才能懂得什么叫百般磨难心不死,屡经穷困志不穷。

越是了解,心中的向往之心就越盛,楚易决定回去找国子监的周司业问一下,有没有李贽参加的讲会活动,听说他在南京经常去各大书院和人交流讲学,也不知能不能有幸认识一下这位名人。

这并不是他一时兴起。

突然穿到古代,他其实是很寂寞的。

除了想念家人外,最重要的是他没有一个能在思想上和自己产生共鸣的人。

生活上的不方便都是小事,可他和古人的差异并不只在生活环境的不同,而是在封建社会和现代社会生活过的人,其本质上对于世界的理解,对于社会制度,都有着截然不同的看法,这种观念根深蒂固,不是嘴上说说就可以改变的。

他可以和他们谈天说地,也可以探讨时政时事,可每时每刻他都在警告自己,要记得自己是在古代,记得要谨言慎行。

对于现代人说习以为常的很多东西,对如今的人来说都是大逆不道,不知何时,他一个没控制住,就会祸从口出,而这可能只是现代人随口的一句话。

这种感觉平常还好,但一触及到,就会带来巨大的失落感,那种隔阂,他想不到如何消除,也许他可以靠努力改变一个人,或是几个人、十几个人,但这形成不了制度,改变不了习俗。

无力感时不时会笼罩在楚易身上,也让他日夜思考自己到底能做些什么。

之前准备要编写的案例集,就是他打破这种隔阂的第一步,在做的时候,他兴奋极了,虽然还未完成,可只要想想,有人看完后会认同他的看法,跟他的思想有了一丝丝接近,他那漂泊无依的心就仿佛有了归宿,不再没着没落。

而如今能见到一个跟他思想最为接近,也是有很大可能会理解他的人,可想而知他有多么迫不及待。

楚易按捺心中冲动,和这位老爷交谈几句,告诉对方自己书肆位置后,就互相道别。

他此次来书船收获很大,不仅有了十几个新的客源,还发现了李贽这位在世圣人。

回到书肆,他向徐嫂子打听,但想也知道,徐嫂子也就是在三山街名气很大,对于那些高官文人,知道的也不比普通人多,何况李贽名声不显,官职在南京也不算大,底层人自然不甚了解。

楚易得知后也不失落,正当他打算改日去国子监一趟时,之前拿书去抄写的书生上门了。

『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』
123456