趣书吧

繁体版 简体版
趣书吧 > 馆长日记 > 第14章 喧哗与寂静

第14章 喧哗与寂静

章节错误,点此举报(免注册),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,请耐心等待,并刷新页面。

近来天气炎热,四十度的高温带动焦躁滚烫的血液,各种事项也似乎因此浸润在浮动的热气里,自带“乱作一团”的能力,叫人身心俱热,只想毁灭一切。

我发了几次火,间或挣扎在焦虑难耐的情绪之中,思索如何应对与改善这一困局——暑期有两名志愿者来,人多一些,也就多了和孩子们相处的时间与空间。馆里每天热热闹闹,座无虚席,面上一派祥和,实际却暴露出很多问题。

主要是关于“边界感”和“礼貌”。前些天我和一位家长在沟通,一个四年级的孩子(她还是我们的小志愿者)带着幼儿园的孩子过来喊说“要喝水”,我没有搭理,还是接着喊,我又摆了摆手,还是在喊,我只好停止谈话,跟他们说:“去找前台的志愿者”。第二天,暑期志愿者坐在那里休息,他们凑上去跟他玩,后来志愿者被外教喊去谈事情,都走出好几步了他们又追上去捏他的肩。今天,志愿者坐在一旁安静看书,他们默默走过去跟他动手动脚开玩笑。诸如此类的事情还有很多,比如拿着书非要志愿者看完、非要给他在书里“找老婆”......

情况愈演愈烈,志愿者每天都被“围困”着陪他们聊天、做游戏,占去大量工作时间并且谈话音量越发失控。“不打断别人谈话”“不在他人工作或忙碌时动手动脚”——我认为这是很早就会懂得的做人礼仪,无关成人间的“看脸色”,但他们好像完全没有这根筋。

我也几次重申:图书馆每天都有很多工作,而我们必须完成,才能维持图书馆的正常运营。纪律也是一样,如果这里变成了垃圾堆或菜市场,一团糟,就不会有人愿意来,没人来,那图书馆就不是图书馆了,所以我们不可能随时随地陪着他们玩,由着他们闹。此外,每个人都需要有自己的独处时间,当一个人安静地坐在一边的时候,说明他不希望有人打扰,这时候不要上去动手动脚。

显然效果不是很好。写到这里我突然灵光一现:或许于孩子而言,更多地是在害怕独处,害怕安静,他们觉得这是无聊的、不能忍受的,因而必须转向奔跑、游戏、吵闹等喧哗躁动的事情,就像我们小时候,即使不看电视、不听音乐也要打开,虽然玩起来根本听不见,但就是得开着,就要用机械的声音填补寂静的空荡,这样才能安心。

原来,我们在还不知道“孤独”为何物的年纪,就已经试着“应对孤独”“解决孤独”。更微妙的是,儿时父母天明即起,天黑还家,幼小的心灵独自应对漫长的白昼;长大以后,早八晚九,大好的天光尽数锁在高而紧闭的写字楼。一天中最美好的光景,我们好像总是错过,总是不开心。

前两天批评他们时我还没有想到这一层,这就是写作的意义和神奇所在了——写作不仅是“写”的过程,更是梳理自我、发现自我、阐述自我的过程。

言归正传,这几次我在教育他们的时候,他们当场就会显露不高兴的神色,这两天聊天时还说我最近有点心情失控。也不是不对,只是这个失控是必然的。前两个月,初来乍到,我们处于相互试探、相互靠近的过程,图书馆人流量少、违反规矩的自然也少、我负责的事情也少,有心有力。第三个月,馆里孩子越来越多,活动越来越多,家长、孩子跟我的链接越来越多,我手上的活儿也越来越多,用今天家长的一句话说:“馆长,你怎么看起来有点心力交瘁的”。

暑期有外教来上英语课,给他租房子、买日用品、接待他还有一些日常的聊天,都是全英文。还要管一管课堂纪律,带一带暑期志愿者,联系其他老师商讨其他暑期活动和招募要求......为了避免图书馆变成一锅粥,我不得不确立、维系那些貌似枯燥、无理的规则,也不能像暑期志愿者那样松弛,那样容忍。

在这种矛盾、焦躁和忙碌之下,鼻炎犯了,鼻子擦到红肿、疼痛、蜕皮,甚而有些头晕,看着依然有点混乱的场面,我沉默着,心里却想的是:我有资格,或者说有必要这么做吗?把自己和小朋友都弄得这么累,试图教会一些连家长或学校都不曾认真教过的、不知道是不是有意义、是不是有肉眼可见的成效、并且可能会使我们疏离的一些东西。

但有好几位家长说图书馆越来越好了,我也这么觉得。前两天我休息半天去看一场电影,下午一入馆就有孩子问我早上怎么没有来,跟外教讲话会害羞紧张地扑到我怀里,上课老师给他们发吃的会想到给我拿一个。还有家长问是不是太累了休假了,看我一直咳嗽会给我带药,从前天天发通知还800年报不满的活动现在很快就能报满,从前总是被忽视的通知现在发出1分钟就会有人看到......许多细节都说明我得到了3个月前我所期望得到的那份支持与认可,我和图书馆都在朝着我从前设想的方向前进,而在这过程中我付出了很多,也越来越累。

有小朋友问如果过几个月还发不出工资我是不是要离开了,我说“可能吧,我总不能把自己饿死吧?”但其实我没有想好。我总爱坚持一些慢的、看不见及时的物质回报的事,总是专注于精神的自由与丰盈,但这份浪漫主义又能坚持多久呢?(刚毕业没几年,也没干过高薪的工作,是真没钱,现在钱包比脸还干净)。或许,就像《边城》最后的那一句话: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,也许“明天”回来!

『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』
123456